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六步走”监管严查扶贫领域弄虚作假 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养殖户修好羊舍没养羊,验收时借来100多只山羊也顺利过关,拿到了10万元扶贫财政补贴;涪陵区一家公司用同一个项目同一张发票,从不同部门申请到40多万元财政补贴……“假把式”背后有没有腐败和作风问题、是如何处置的?

  近日,市纪委监委民生监督室在盘点前阶段社会经济组织骗取扶贫财政补贴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后,拉出问题清单,逐一了解背后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深挖彻查情况。

  去年6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在18个扶贫重点区县启动社会经济组织骗取扶贫财政补贴问题集中整治,通过动员部署、自查自纠、督促党员干部主动说清问题、抽查核实、查处通报问责、建章立制“六步走”,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弄虚作假伎俩,严肃处理了一批党员干部。

  解剖麻雀

  举一反三整治

  整治缘起于武隆区、彭水县两起骗补案。

  2014年,武隆区一家公司向农户实发1万只扶贫鸡苗,却以2.34万只申报补助;2015年,实发0.9万只,仍以2.34万只申报补助。两年,该公司骗走70多万元扶贫财政补助资金。

  连续两年,如何能够瞒天过海?真相令人咂舌。第一年这家公司就拿伪造的农户领取鸡苗签字表、虚开的购买鸡苗发票等资料瞒过验收组,获得项目补助50万元;第二年故技重施时被揭穿,项目验收不合格,可武隆区(时为武隆县)扶贫办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仍一致通过以实发情况兑现补助20多万元。

  同样在2014年和2015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也发生类似案件。该县一家公司先后向银行贷款1900万元,名为向农户“购生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实际上是直接找中间商收购,均未直接惠及贫困户,蹊跷的是该公司仍然以项目有扶贫带动性申请到62.6万元政府扶贫贴息。县纪委监委调查后发现,相关职能部门根本未核实农户是否实际向该公司销售生猪,扶贫信贷贴息申报审核把关工作流于形式。

  扶贫补贴岂能如此监管。聚焦两起案件暴露的问题,2018年7月,市纪委监委民生监督室专门到相关部门、地区走访调研,“解剖麻雀”。

  调研发现,目前,对农业合作社、公司企业、家庭农场等社会经济组织的扶贫财政补助采取“先建后补”的原则,涉及补贴种类多、管理主体多、监管条线多,在项目承建业主的确定、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环节都存在廉政风险。如在项目验收环节,由于一些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有些弄虚作假行为未能及时发现,致使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得以通过验收。

  “党员干部不正确履责,扶贫补贴落入私人腰包,扶不了贫,群众有怨言,党和政府形象受损害。”调研组开出“药方”:先督促案发地武隆区、彭水县举一反三,试点整治社会经济组织骗取扶贫财政补贴问题,实践探索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再推开。

  主管部门自查自纠

  纪检机关严肃问责

  “整治经验千条万条,最重要一条是坚守‘监督的监督’定位,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加强组织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去年6月底,在扶贫重点区县启动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上,武隆区、彭水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为扶贫重点区县“复盘”试点工作,“具体做法就是在市纪委监委指导下形成的‘六步走’。”

  整治工作首先推动区县党委、政府扛起主体责任,由区县党委、政府组织,对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再由主责部门对有关资金项目进行排查起底,逐一建立台账,逐项明确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决策过程、验收单位及时间、验收结论等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同时,引导党员干部放下包袱,主动向组织说清问题。

  之后,由纪检监察机关根据主责部门上报的清单台账和自查自纠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对有关项目资金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领导干部与社会组织相互勾结弄虚作假骗取扶贫资金,以及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把关不严甚至吃拿卡要,协助社会经济组织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对集中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对有关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章立制。

  “从动员部署、自查自纠,到抽查核实、严肃问责,再到建章立制,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纪委监委共同构筑了一个监督监管闭环。”市纪委监委民生监督室主任汪桥生说。

  截至目前,18个区县共排查清理项目13843个,纠正问题429个,22名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说清问题,各地纪委监委发现相关线索182件,已处理154人,累计清退违规资金1600多万元。

  监管到位了

  群众获得感多了

  随着畜牧养殖业复工复产,从2月15日开始,酉阳县龙潭镇畜牧发展中心陆续收到各村的生态畜牧项目申报资料。

  “花莲村冉某某也养羊了,还100只,为何之前没有做过防疫?”该中心负责人冉景深看到冉某某山羊养殖项目申报资料后,心存疑惑。随后,他分别向镇防疫员、花莲村支部书记等人核实,答案是:冉某某没养羊。最终,该项目在申报环节就停住了脚步。

  “以往申报,有的乡镇干部图省事,当‘二传手’,不把关就把收到的资料悉数报来。”该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郑义说,现在大不同,以龙潭镇为例,在申报环节已“拿掉”了14个不符合补贴要求的项目。

  这样的改变源于去年县纪委监委抽查核实时发现的养殖户借羊验收的问题。事情查清后,钱追回,人受到处理。在县纪委监委的督促下,该县畜牧发展中心梳理在资金补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项目申报、验收、管理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压实乡镇党委政府责任。

  为确保党员干部正确履职,集中整治以来,各地纪委监委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督促主管部门堵塞漏洞,强化监管,发挥治理效果最大化。

  “合作社只移栽700多棵柑橘却以4000多棵申请补助,我没实地验收就签字了事,现在受到处分,教训深刻,希望大家以我为戒。”1月7日,云阳县黄石镇以铁炉村一合作社骗取柑橘移植项目补助资金案为典型,召开“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会,因不正确履职、资金拨付审核把关不严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副镇长龙书明后悔不已。

  以案促改同时启动,在县纪委监委督促下,该镇聚焦关键环节制定“三管一查”工作办法,加强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监管和项目效益督查。

  监管到位了,群众获得感也就多了。

  彭水县是最先试点整治区县之一,以该县鹿鸣乡2018年下半年在英雄村引入黄精种植项目,合作社租了该村110户村民的土地,还聘请了一些村民种植、管理。今年,经过县、乡两级验收,合作社拿到了40万元补贴款,合作社负责人周兴君盘算着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看着合作社越做越大,2016年脱贫的建卡贫困户周大兵说:“现在每年土地入股分红975元,合作社务工也有21000多元,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附件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